简言之,由于金融法规限制以及其他原因,资产价格下跌时劣质资产充斥却难以出售、资金充足者拒绝购买价贱求售的资产,以及大众化的投资市场散户实力不足导致市场交易萎缩等,都会导致流动性停滞。
大盘曾经以暴跌来表达某些不安,但很快又以稳健的上涨显示了对改革的期盼实体经济难堪重负倒逼金融改革,有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500强企业中5家国有商业银行收入仅占比为6.2%,利润却占到35.6%,而500强企业中268家制造业企业收入占比为41.1%,而利润却仅占20.2%。
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现象的存在使得全国性的大银行自然更倾向于与大型企业合作,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有效激励。兴办实体金融,发展供应链金融打破暴利 文章指出,从实体金融的发展看,产融结合是资本加速集中的有效方式,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有3000个县域单位,即使每年能办300家,那也需要10年时间,这个进程应该只争朝夕的加快,同时再通过资本市场上优先给中小银行上市,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就可以"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更多的中小实体企业服务。而中国现在拥有中小企业接近2000万家,个体户近3000万户,现今结构的金融服务体系很难支撑如此庞大的中小企业及小微客户的金融需求的,严重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发展厂商金融这种实体金融中应该倡导它们建立股份制银行,围绕自身产业链,为上游供应商、下游的承销商提供金融服务,创建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
和讯网刊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韩卓然文章表示,未来的金融改革方向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开放民间金融打破垄断,二是兴办实体金融,发展供应链金融打破暴利。引入民间资本,开放民间金融打破垄断 文章称,早在08年就与另外9位教授向有关部门上书提出"打破金融垄断,振兴实体经济",其中提到每年要大办300家县域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县域股份制银行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们不存在因资金上存而"抽血"的问题,对本地中小企业也更为了解,若能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以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为重点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必将有力地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发展,打破金融垄断,实现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来源社会化和使用本地化。这两块是要逐步消化吸收的问题。
我们先给杠杆率做一个定义,就是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之比。我们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现在美国经济企稳,开始复苏。银行必须满足客户,不论是在空间上、时间上或者其他方面,要满足客户。
当然也给了银行足够时间。应该再早点讲,但也不晚,最起码讲了。
金融危机后沃克尔规则及据此通过的新法案对商业银行经营投资证券、金融业又做出了限制。第六,金融与房地产,我们讲了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和这个有关。有没有金融过度自由化的风险?当然也有。这不是一个国际标准,是每个国家市场决定的。
农村有一个成本的问题,因为农村都是分散的,要专门派一个贷款员贷款。什么意思?如果这条路走得通,讲改革白讲,可以一直走下去嘛。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他们意识到不做不行。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问题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第三阶段对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做出新的规定,进一步限制高杠杆率,它对证券业、保险业也产生了影响。
金融和财政的关系,大家会觉得很有趣。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
还有三分之一是有问题的。但比日本的200%、美国的100%要小,但是我们要注意中国财政收入的降低,注意政府已经承诺的制度性的财政支出的增加,这样看来,政府债务已然需要控制了。
银行贷款总额现在大约是65万亿元,可能比这个多一些,因为今年的数字我没有完全跟踪。宅基地,你可以租给别人,产权不能流转。第二块是宅基地,曾经有一段时间希望把它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农民可以卖。2008年次贷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它暴露出庞大的、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的金融业存在的结构性、制度性的问题和缺陷。大口径要把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负债全部加进去。一个福利国家在削减国民福利的时候会遇到巨大阻力。
刚才我们讲了商业银行、家庭,现在讲讲证券业。中小企业,在国外怎么解决?也是一个大问题,但他们处理得比我们好。
合理的负债率,可以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和杠杆的作用,同时也有效防范了风险。政府平台是软约束,到期没有钱,那我就高息借钱先还上。
第二,客户是移动的,资金是流动的。中国的区域银行都想做大,我们把农村信用社改过来,然后又把城市的信用社改成城市银行,每个城市都有一家银行。
金融危机爆发后,去杠杆化的投资银行杠杆率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降。6500亿,大概三年的时间完成重新定价。前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金融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发展经济是要有一个大产业链的,需要靠大企业整合。
要从金融抑制走向金融自由化,这是当时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对前期的发展进行反思,如果结构性、制度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以后的发展也不能持续。
企业出现过高负债率说明国有企业自我硬约束不够,也说明国有控股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缺乏更严格的市场标准。还有,农民的宅基地分布是严重不均,有些地就离大城市近,有的离得远,有的环境好一些,有的就环境不好,不适合商品化。
第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脱离。你租给别人可能还行,但不能上市场,不能卖。
不管政府加息也好,加按揭也好,包括印花税、房产税等等,都可以做。发达经济体也不是一个已经解决得多好的问题,但比中国好。首先产权不太清楚,谁可以代表村里所有人的利益?可能还会碰到扯皮的事。补偿价格越来越高,但毕竟是补偿。
给大家足够时间认识,中国的事急也急不到那个程度。光讲大而不倒,忽视了银行的行业特征和规模的问题、网络的问题、客户服务的问题,也不对。
现在城市银行没有一家说我就是为这个城市服务的这个建立于战略合作伙伴基础之上的货币循环体系和流通渠道,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策略支线,马歇尔人民币将是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家资源战略最好的契合点。
离岸人民币的积累与回流:倒逼国内金融改革 打通人民币出海的通道,通过贸易和投资结算输出人民币是国际化初级阶段的主要内容。在官方正式推进人民币为结算货币前,人民币已事实上成为周边国家的硬通货,再加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以及中国已和多个周边国家签订了超过2万亿的货币互换协议。